12年國教的下一步:比高分低就更重要的3件事

2015-04-09

 親子天下雜誌58期 作者:王韻齡、張瀞文

 

十二年國教這場教育改革,埋在近日新聞紛爭中,其實有更多更重要、卻被忽略的課題,是十二年國教往下走最應該關心的議題,也攸關著台灣義務教育的品質和下一代的人才。

課題一 教育M型化,三分之一學生,英數待加強

國中教育會考最原始的目的,是檢測基礎學力,國中生經過三年的國中教育,有多少學生學到五個主科的基本能力?學不好的問題又在哪裡?此次會考結束,多數媒體的焦點,都放在前五%的領先群有沒有「高分低就」。「記者會上,我花二十分鐘,分析各種不同難度會考題型學生的回答狀況,但是記者完全沒有任何報導,」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無奈。

這一次的會考成績中,全國有七.四三%、近兩萬人的國中生,五科都是「待加強」。也就是說,每十五位國中生就有一位,經過國中三年,國英數社自每一科都沒有學到基礎的能力。其中,英文和數學的落差最明顯,全國有超過三分之一、約九萬名國中畢業生,屬於「待加強」的C等級。而都會區最在意的作文,全國也有五千五百多人,作文零級分。

會考拿C代表什麼?

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世杰舉數學科為例,會考數學科二十七題中,答對八題以下是C,「和完全用猜的平均會答對六.七五題差不多。」也就是說,孩子國中三年學習後認真考試的結果,和一個沒有受教育的人隨便猜的成績相同。

如果會考的結果代表的是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」的品質成績單,這樣的比例,能代表我們的國中小教育、教學品質通過或及格嗎?

宋曜廷也擔心,數學科基礎級的題目不會,意思是說國一甚至國小的最基礎觀念,譬如,四則運算和因式分解都無法掌握。「教學上有沒有花時間讓學生有時間思考,找出不會的地方?國中端應該要認真分析會考的結果,」宋曜廷說。

更荒謬的是,正當都會區精英家庭抱怨著五A小孩沒有第一志願學校可念時,偏鄉國中卻為著五C小孩都「上了第一志願」,有公立學校可念大肆慶祝著。

「考五C的孩子上了社區高職,高興得大叫!」在偏鄉少子化趨勢下,有些學校學生百分之百都上了第一志願「序」的學校,南投縣中興國中校長李枝桃很沉重,「這些孩子的學力呢?能力呢?」這些上公立高中職的五C學生,接下來要靠什麼幫助他們重建基礎能力?從課程到教學,高中端準備好了嗎?國中小教育應該做哪些調整和改善,減少M型化的學習弱勢?

課題二 被「低就」、「路過」 的指標性社區高中

第一次免試報到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。各區報到率最低的不是後段高中職,反而是這幾年投入資源卯足力氣優質化、改變最積極的指標性社區高中。

全國各地第一志願明星學校地位穩固,報到率接近百分之百。高職和中後段的社區高中錄取率也都有八成以上。但是,傳統排名中上段的指標型高中,則因為多數錄取學生都有考特色招生的實力,而產生錄取不報到的「卡位效應」,報到率大幅滑落至四到六成,平均有一半的錄取學生放棄報到。以基北區為例,傳統排名在前段的指標型高中,如北市松山、景美等校報到率僅四到五成。高雄區鳳山、高師附中等傳統上屬於第二、第三志願的高中,報到率也只有四到六成。

「我們就是被『低就』的學校。」當新聞在討論哪些學生「高分低就」時,一位社區高中教師在臉書喪氣貼文,他自認學校課程的用心、老師的努力,一點都不輸明星高中,但是到頭來,他們卻成為學生卡位考特招的「備胎」學校。

教育部推高中職優質化多年,許多社區高中在課程與教學、學生照顧或學校特色上都非常盡力,搭配繁星計畫,升學也有亮眼表現。

例如:中投區興大附中致力推展國際教育,透過「國際視訊課程」讓學生與世界三十多個國家遠距教學,內容包含「國際模擬法庭」、「模擬聯合國辯論」等,讓高中生眼界大開。高雄區瑞祥高中則主打生物醫學及中草藥特色課程,在校內開闢農地建「百藥園」,學生主動成立社團,並到義守大學和民間藥廠學習萃取DNA、人工繁殖微生物和藥草提煉等知識,當起現代神農氏。

但是,指標性社區高中卻成為這一波免試入學被績優學生「路過」的學校。「這個現象凸顯了有這麼一大群的家長和學生不相信社區高中,他們不覺得社區高中就是很好的學校,」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說,最近幾年積極投入學校課程改革和創新,但是中正高中第一次免試的報到率只有五成三。

向來被視為南投縣第一志願的中興高中校長王延煌六月投書報紙,陳述了社區高中經營者的心情:「這些努力,在二十日榜單公布那天看到成果,許多高分群學生將本校列為前三志願。但也憂心忡忡,這些學生只是『路過』,他們的心仍在拚特招,期能進入一中、女中。」指標性社區高中低報到率的尷尬,凸顯了十二年國教的理想與傳統價值的衝突。

簡菲莉仍樂觀認為,長遠來看,這未必是壞消息。有兩個積極的意義,一是在最競爭的基北區,這一次打破了學校間分分計較的排名,大區塊的區分為三塊:明星高中職、前段社區高中職、後段社區高中職。第二個積極意義是,公立高中職不再被動等榜單分發,而是主動的站出去行銷學校爭取學生。

「這段期間就是陣痛期,未來國中端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學生輔導,包括認識學校、認識高中、認識升學路徑,」高中端可積極努力的是,「一年一年用課程把十二年國教的孩子教好,然後告訴別人:『你為什麼不來!』」簡菲莉說。

如何提升中段社區高中實質的「優質化」,創造更多明星高中之外的「特色」和「亮點」,更積極的取得家長認同,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,也應該是教育部未來必須放更多資源的著力重點。

課題三 協助學生和家長,認識第一志願的真義

十二年國教走到目前民怨高漲,許多家長對於教育部日前公布的全國平均第一志願錄取率高達六三%嗤之以鼻。國教行動聯盟也多次質疑,多數學生的第一志願根本就是「非自願」。但放長遠來看,仍有一些值得肯定的進展:提早重視多元升學管道、著手生涯輔導的學校,的確幫助學生提早認識、選擇心目中的「第一志願」。

「學生一個個來跟我報喜訊,每一個我都忍不住歡呼,好幾次眼淚都要掉下來了,」嘉義縣梅山國中九年級導師蘇麗華說,她今年帶畢業的班幾乎每個人都上了自己的第一志願,「而且這些『第一志願』都是他們想過的。」蘇麗華坦承「過程非常辛苦」,過去因為十二年國教,所有的孩子和她,被迫去認識考區內所有高中職,免試入學前的三次試模擬,蘇麗華每一次都跟孩子談,談學生要什麼?適合什麼?有哪些學校可能是適合的?「談到後來我發現,孩子心裡很清楚,真正放不開的是我,」蘇麗華任教的班上有個女孩成績可上嘉義女中,第一次免試填了社區高中上榜,她鼓勵女孩放棄社區高中的名額,去試第二次免試,看看能否進入嘉女。女孩說沒關係,高中只是求學的過程,她相信自己在社區高中也可以有很好學習。也有可以上公立高中的學生選擇私立高職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喜歡餐飲。

在南投爽文國中,有九成孩子進入他們真正想去的「第一志願」,教師王政忠也提到在國中端協助孩子「適性揚才」的重要:「孩子想去的地方,就叫做第一志願。不是父母要的、 不是分數排序要的,更不會是學校榜單要的......讓孩子摸索並知道自己想要去的,叫做『適性』;讓孩子有能力去到他想去的,叫做『揚才』。真正的問題不在制度、不在比序,而在部分都市的父母不願不甘『適性』、部分偏鄉的老師無意無心『揚才』」。

升學制度的確有諸多需要調整的地方,但是比升學更重要的是,如何讓每一間學校提供足夠好的教育品質,讓老師具備更好的教學引導能力,讓學生的動機被啟發,每個孩子都適才適所,可以找到舞台發光發亮,才是十二年國教接下來最關鍵、最根本的挑戰。

Copyright © 2012 友欣數位學苑 All rights reserved
TEL: 0800-711-988 E-MAIL: service@easy100.com.tw